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回首頁

:::

113年1月26日臺北學習組參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阿里山工作站、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步道導覽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02-20
  • 資料點閱次數:156

一、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阿里山工作站:盜伐貴重木案件
(一) 臺灣最珍貴的樹材為扁柏與紅檜,也是遭盜伐的主要對象,另外牛樟木因能培養出牛樟芝,也會遭盜伐。遭盜伐樹木並非一棵完整的樹木,通常是日治時期已經遭砍伐剩餘的樹頭,即接近樹根的部分,裁切下四角或八角形的角材再搬運。
(二) 盜伐扁柏與紅檜主要是作成聚寶盆等工藝品,牛樟木因有自然中空的特性,盜伐者為培養人工難以培養的牛樟芝,不會直接砍伐牛樟木,而是先在樹幹上切割一個洞,俗稱為「開窗」,讓牛樟木的中空樹幹內,在原生環境中自然生長出牛樟芝,嗣後由「窗戶」確認牛樟芝生長的情形後,再砍伐已有生長出牛樟芝之部分。
(三) 盜伐集團的分工細膩,購買者向藝品店等下單購買後,先由具高度技術要求的「鏈鋸工」確認適合的樹種及樹材大小,在現場切割後,由「揹工」揹至車輛能到達的地方,再由各種運輸車輛接續工作,如前導車負責掃路,白牌計程車載運揹工,廂型車載運贓木。其中「揹工」早期多由臺灣原住民擔任,近年多為越南籍外勞,盜伐之角材一塊約為20至25公斤,越南籍外勞一次能搬運4塊。
(四) 警方通常是在路上攔下可疑的車輛,惟僅能移送司機個人,如要查獲整個犯罪集團,仍要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之人員合作。
(五)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人員查緝山老鼠使用之器材
1. 車辨系統:發現載運車輛時能自動發訊息給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嗣後再聯絡警方
2. 紅外線照相機:針對盜伐熱點佈置器材,如有動靜會自動照相
3. 即時監控器材:在監控系統上若看到可疑人士就會聯繫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七總隊一起到現場查看
二、 阿里山步道導覽
(一) 阿里山為山脈的名稱,不是一座山的名字。阿里山原先非原住民居住的主要地區,原住民大多居住於海拔800至1500公尺且接近水源的地方,阿里山僅為原住民鄒族的獵場。相傳有原住民「阿巴里」至阿里山一帶狩獵都能滿載而歸,族人遂稱此地區為「阿巴里山」,之後演變為「阿里山」(但經上網查詢後,有一說法認為出現「阿巴里」名字的記載時間,跟阿里山地名使用相差了200多年,過去也沒有阿里、阿巴里這個人存在記載,這樣的說法可能只是誤傳)。另有一說是有人將當地山地原住民稱為「kali」,久而久之念法就接近「ali」即阿里了。
(二) 導覽過程中有一區步道是環繞樹木而建,因此經過的人都可以觸摸到樹木,該樹木樹幹自步道向上約2公尺長度的部分,顏色均與其他部分的樹幹明顯不同,原因在於先前中國遊客較多時,其等經過樹木時會順手拔取樹幹的樹皮作為紀念,當時為了保護樹木,遂在樹幹表面周圍設置保護的外皮,該部分因此沒有接受陽光照射,當其他部分生長出青苔等植被時,該部分仍保持原來的顏色。近八年因中國遊客銳減,該保護設施拆除後即明顯可見其顏色的差異。
(三) 合併木現象:阿里山神木位於海拔2,200公尺的霧林帶,終年潮濕,年雨量在3,000毫米以上,因土壤含水量高,樹木根系容易缺氧,因此生長淺根,需要較大的底面積,演化出寬廣盤根,並透過彼此合併支撐共生的策略,多棵樹木一起長高爭取陽光生存下來 。

回頁首